丽塔·达夫是一个在年轻时就看到自己的传奇的诗人。早在1987年,丽塔·达夫就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是有史以来唯一两任“美国桂冠诗人”的女诗人。她曾经从克林顿和奥巴马两位总统手中接受过两次国家人文艺术奖章,她还拥有26个博士学位,现为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这些闪烁的荣誉,没有给她造成困扰,因为在过往的岁月里,她一直在写作里探索自我,源源不断写出了众多优秀的诗篇。
沉溺于文学,倾全力写好诗歌,这就是抱负远大的丽塔·达夫,她要写出能力所及的好诗,比如,在《华盛顿邮报》,她写专栏“诗人的选择”,两年下来积累了大量诗篇。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她像前辈诗人威廉斯一样,“很难/从诗中读到新闻/但每天总有人死得可怜兮兮/因为缺少了/诗里可寻获的东西”。知性和感性让丽塔·达夫获得了巨大的孕育能力,她切身的感受总是长出一对翅膀,当它穿越现实之境,从语言之境出来的是灵魂的状态摆脱了材料的限制。丽塔·达夫把诗歌安置在世俗的新闻里,又跃出新闻的门槛,弥补了诗人威廉斯的缺憾,汹涌的艺术之光闪烁在世界的门外。
1952年,丽塔·达夫出生于俄亥俄州阿克伦一个黑人中产家庭,父亲是美国轮胎行业第一位非裔化学家,母亲为家庭主妇,她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哥哥。对文字的好奇和敏感,最初来自丽塔·达夫的阅读。父亲书房架子上的书隐藏着人类的梦想和欲望,丽塔·达夫对此充满好奇,想到紧夹在那些封面与封面之间的世界,就像她往返于莎士比亚不同戏剧之间的迷失。我十分惊讶,她的童年具有这样的内心状态,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几乎是她成为一个重要诗人的秘密之一吧。另一个幸运的是,她生长的年代,黑人已经开始民权运动,她听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她与她的黑人朋友开始以自己的血统为傲,每一个人都留起夸张的发型,穿醒目的衣服,感到世界终于向他们敞开。她已经不像自己的祖辈那样遭受歧视与偏见,她的写作不为废奴主义思想所束缚,也就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她的文化意识与性别意识转向多元意识,向从容和自由转移,如同恒星之光,照亮美国文学的一角。
丽塔·达夫的诗歌来自社会留存的记忆和生活之上的思索,贴切又敏捷,饶有风致却又魅力不断在添加,内容涉及多种话题,成诗能力异常强大。“诗人努力地尝试,尝试形容一些无法形容的东西。”丽塔·达夫懂得区别与转换,在不知不觉之间,让我们看见种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