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译完王小波后,他也提到虽然他非常喜爱王小波,但他也想念重视人物描写和故事发展的传统文学叙事作品(这里所说的“传统”也包括现代派,尚不包括后现代,因为传统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其实在选择翻译铁凝之前我也考虑过刘震云和韩少功,翻译过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的前四章,但我的文学代理商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美国的阅读市场大部分由女性读者组成,如果我们想寻求商业出版社,最好是选择女性读者感兴趣的作品。我跟代理商谈了一下《大浴女》的大致情节,他们都很感兴趣,觉得这正是他们要寻找的作品。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在寻找出版社的时候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出版社是1846年创立的老牌出版社Scribner,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家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伍尔夫,还有当代的斯蒂芬·金,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另外,《大浴女》的英译本也进入了2012年曼氏亚洲文学奖复评。
李想:铁凝和王小波的写作风格还是非常不同的,这种写作风格的差异有没有在翻译过程中给您带来困扰,您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张洪凌:确实带来了不少困扰。好的文学译者应该熟悉不同的文体,如同演艺界的性格演员。翻译这两位作家的优势在于他们写的都是小说,是我的本行,内容也是我比较熟悉的时代,用的是现代汉语。倘若是古代汉语,写的又是格律诗,那我肯定弄不了。当然,面临的挑战又各有不同。翻译王小波的主要挑战是把他文字中的幽默调侃在英文中表达出来,能够让英文读者也会心微笑。特别是他的戏仿风格有一定难度,因为有时候他的句子一开头,我们中文读者(起码是他的同龄人和稍晚一些的六七十年代的人)都会会心地一笑,知道他在戏仿什么,有时连语气的戏仿我们都能辨别得出。这些东西嘛,因为对被戏仿的文本缺乏了解,西方读者就难以领会了。好在王小波的大部分幽默调侃是世界的。从文字本身上讲,王小波不难翻译。他师承一些对现代汉语做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文字非常干净单纯,句法也不怎么冗长繁复,很少用成语歇后语之类的东西。记得他用过一个“色胆包天”,意思对西方人很容易了解,比喻也非常形象,但我们讨论了很久,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把比喻的意象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意译了事。我们一般拒绝用英文中现成的惯用语,也就是说拒绝太归化的翻译。就好像你在翻译英文作品时用大量的成语和歇后语会显得不伦不类一样,有点像洋人戴瓜皮帽和留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