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就是“心蕴”。万念俱空,生发诗意妙有。
佛法思想是旷古诗学,佛经是一卷卷心灵史诗。诗歌之迷离如梦幻泡影,正在于每一首诗都假设了一颗心或无数颗心的存在,让诗意在心中生成,然后穿越所有的心,顾盼所有的心。我有一阕《春水》咏叹:
春水咕咕,在谷仓中喧嚣,掏
空了谷仓
水磨吱吱,在旷野中哀怨,顶
着瓦房移动
石头与水永远在争执,是冷却
还是奔流
石头,为什么堆到了云层,壁
立千仞
春水,为什么摇着千万艘船,
千万个空洞
心灵本空。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都是一个个、一组组的心灵空洞。蕴在心灵空洞中穿梭,以生成诗歌,生成具体的心灵结构。
心灵本空。万念在“空”中漂移迁流。我们首先明确了一个人的存在,然后再假设一颗心的存在。有时候,一个人也需要假设。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但当我们讲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的人,一个概念。对于其他人来说,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抽象的人,一个概念云尔。假设一颗心,就是要让那颗心里充满内涵。一颗心或无限多的心中的内涵就是“蕴”。假设一颗心,就是使某种“蕴”漂入心中,使“心”确立。有“蕴”漂移的心,才是可靠的心,人有一颗心被观照,才是一个可靠的人。这是人之为人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可以相信、可以假设,也可以怀疑。
一个人活着,即有一颗假设的心(或者相信的心),有无限多漂移的蕴在心中生成。
孤独,是对通往一颗心存在之路径的怀疑,也是对一颗心存在真实性的顾盼。人们经常会问,你的心是真的吗?要看到一颗真心的存在是很困难的。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理论或逻辑归纳、演绎方式,以贴着思维运行的逻辑归纳、演绎路径,去证明一颗心的存在。“她是爱我的”,当你讲出这个命题的时候,你是非常确定地说出来的吗?还是说出的时候有所保留?我敢肯定大多数时候,问的人是有所保留的。这是因为“蕴”的漂移难以确定。同一句话“你是我的爱”,可以用“。”“?”和“!”三个标点符号结句。三个标点符号,隐含着通往一颗心的三条道路。你天生要往一颗心里注入蕴,以感悟到心的存在。比如说,道德尺度,对一个人存在的真实性的各种各样的判断;比如,一个男人往“我爱她”的命题中,注入她是否纯洁、是否善良、是否勤劳等等各种各样的蕴。注入的每种蕴,都是通往一颗心的一个途径。所以,通往一颗心是难的。
通往一颗心的路径是无限多的,不同的人通往一颗心的路径不同,注入的蕴也不同。